为进一步开拓文学院师生的学术研究视野,推进学院明清文学教学创新,广州华商学院于2025年3月7日下午3点,在励志楼C408成功举办了题为“《牡丹亭》蕴藏的未解之谜”的学术讲座。本次讲座邀请了国内著名的元明清文学与《牡丹亭》研究专家、中山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康保成担任主讲人,我院王树林教授主持。讲座吸引了文学院众多师生的关注,出席嘉宾包括还刘洪生教授、王长杰教授、刘亚娟博士和古代文学教研室青年教师,以及近100名热情洋溢的学生。
康保成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“四大古典名剧”的内涵,然后声情并茂的为大家讲解了《牡丹亭》的故事情节作为讲座的引入。紧接着提出了本次讲座的核心观点:大众仅知《牡丹亭》之轮廓,对其中的细节却不甚了然。康教授认为《牡丹亭》文意艰深、晦涩,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。康教授对《牡丹亭》的故事进行解释,旁征博引了《幽媾》等一系列例子,证明《牡丹亭》文意之艰深,指出在学习及教学中应当坚持“文本细读”的理念,才能理解古文古书内涵之精髓。
讲座的后半部分,康教授又集中的介绍了《牡丹亭》在明清文学教学中的创新性,提出在明清文学的教学中可以打破学科壁垒,培养学生综合素养,认为传统教学多局限于文学文本分析,而《牡丹亭》的教学可以融入戏曲、音乐、美术、历史等多学科视角。例如,分析其戏曲结构、唱腔特点、舞台美术等,或结合明代社会历史背景,探讨作品反映的时代思潮和社会问题;跨学科视角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,提升其艺术鉴赏能力、历史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。
康教授还提出应当注重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,多媒体技术的应用:利用音频、视频、动画等多媒体技术,还原戏曲表演场景,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,激发学习兴趣;开展互动式教学,采用角色扮演、小组讨论、剧本创作等互动式教学方法,引导学生积极参与,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;利用网络平台,建立学习资源库,开展线上讨论和交流,拓展学习空间和时间。
康教授最后强调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应当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:《牡丹亭》作为传统文化瑰宝,其教学应注重传承其艺术精髓和文化内涵,引导学生思考《牡丹亭》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,例如其对爱情、自由、人性等主题的探讨,如何与当代社会产生共鸣。
尔后,在讲座的互动环节,师生们积极提问。青年教师对明清文学教学的创新原则与康保成教授进行了交流。后有同学请教“古书中有错注作、漏注,在学习中应当如何寻找其中真正的意思。”。康教授指出可以兼顾全篇及上下文,通过文章的核心主旨,推断原文的意思,如此大概可以得其本义,康教授有补充道“结合上下文的时候,切忌断章取义。”康教授的解答一语中的,不仅为古书的学习提供了新方法,也为古文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。
讲座结束后,王树林教授对康保成教授所作的精彩报告进行了总结:康保成教授的报告以《牡丹亭》为例,对其中的字句典故追本探源,对《牡丹亭》注释中现存的大量错注、病注、漏注进行了填补和修正,让听众见识到了何为“做学问”以及“做学问“之艰辛。并且也提出了《牡丹亭》在明清文学教学的创新性可能,为我们古代文学教学指明了一些新的方向。并提议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向康教授表示感谢,全场掌声雷动、经久不息,展示了华商师生对一位著作等身的老学者的尊重与敬佩。
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,不仅展示了文学院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,更为学院教师们提供了教学创新的新思路、为同学们提供了学习进步的平台。未来,文学院将继续秉承“厚德、励学、笃行、创新”的校训精神,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,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。
康保成教授

讲座中

康教授回答学生提问

主持人王树林教授

合照
(供稿人:高盛棠)